查看原文
其他

海外任教 | 王丹烨:光华岁月,两人行必有我师

本研 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 2023-11-16

  //  



北大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,

成就了她六年的光华时光。

自由的本科,忙碌的学硕,

绘出她精彩的青春底色。

两人行,必有我师,

青涩的她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教授。

未名湖的春夏总荡漾在心底,

成为她乐观自信的源泉。


2023年,光华管理学院2011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、2015级会计专业硕士王丹烨,毕业后前往纽约大学攻读博士,现任爱荷华大学Tippie商学院会计系助理教授


在光华读书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?六年时光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?申请海外院校需要做好哪些准备?科研道路需要怎样的素质与能力?对于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畅想……本期访谈,王丹烨校友将与我们详细分享。


+ + + + + + + + + + + 

个人简介


王丹烨,光华管理学院2011级金融系本科生,2015级会计系硕士生,毕业后前往纽约大学攻读博士,现任爱荷华大学Tippie商学院会计系助理教授。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,包括监管和信息披露,博士阶段获得Deloitte Foundation Doctoral Fellowship Award。


+ + + + + 


1

光华岁月


1、高考时,是什么原因决定报考光华?本科阶段,为什么决定参加院内学术硕士项目的推免?

高中的时候,我属于文理科都还可以但又都不是特别拔尖的,相较而言,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更适合我。综合考虑了自己的兴趣后,目标定在了经管类专业。在高考之前,我有机会来北大参加了夏令营,当时被北大的人文气息以及兼容并包的环境所吸引,于是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光华。


学院给我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,让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并作出选择。在本科阶段后期,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做学术的想法,但当时也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做学术的潜力,院内的学术硕士给了我一个很好的exposure和试错的机会。当时也考虑过国外的硕士项目,当时大部分国外的硕士项目都是专业硕士,综合考虑,感觉院内的学硕项目更适合我。


2、在光华读书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?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有怎样不同的感悟?


本科的时候,我给自己安排了许多“不学无术”的时间(哈哈哈),也会在期末考试前亡羊补牢,但也使我的本科生活相对更加精彩。除了学习之外,我经常参加各种活动,也积极去业界实习,可能当时目标还不太明确,没有特别紧张的感觉。



学硕阶段相对而言压力要大一些,目标也比较明确,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、助研和申请博士,课外活动就少了很多。备战高考期间都到点睡觉的我,在学硕的时候经常熬大夜。


3、谈谈你选专业的心路历程吧。


我本科的时候是金融学专业,当时的打算是毕业之后读一个专硕然后工作(感觉和同级优秀的同学相比,自己数学也不是太好,好像没有做学术的天赋)。偶然间上了一门会计系开的关于会计研究的课,上完课之后第一次发现,原来学术研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,于是开始考虑做学术。保研的时候,我也报了金融硕士项目,但是考虑到学院会计硕士项目是学术硕士,所以最终选择了会计学硕。


4、回顾大学岁月,你最大的感悟或者收获是什么?


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在光华和北大的话,两人行,必有我师。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,在大事小事、hard skill和soft skill各个方面都学到了很多。现在回想起来,在北大六年,感觉是最自由的六年,真的有一种象牙塔的感觉,不用操心很多很现实的事情。选择上很自由,可以自由转换赛道。



5、光华六年,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回忆?


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时候,和同学在二楼的长廊拍毕业照,阳光打进长廊,穿着学位服,感觉特别美好。


其他印象比较深刻的画面包括和朋友去簋街吃小龙虾,吃完饭之后在未名湖散步,春夏交际的时候九点下了课从理教出来回宿舍……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些非常美好浪漫的画面。

6、你认为光华对本科生的培养举措有哪些使你最为受益?


我感觉我最受益的是三个方面:第一是大类招生,大二才选专业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来做决定;第二是选课自由,可以自由跨专业选课,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会计研究;第三是丰富的海外交流机会,大三在南加州大学交换的半年是我最快乐的半年,也让我第一次萌生了未来出国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想法。


2

博士生涯


1、是什么原因决定申请就读海外大学的博士?那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?

申请海外博士主要是考虑到会计研究的学术中心是在北美,想去海外深入体会一下那里的学术氛围和培养模式,当时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就是希望毕业之后能在学术界找到教职。


2、几年博士生涯带给你什么?与国内读书有怎样不同的感悟?


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,感觉在生活上(买菜,做饭,找房子,搬家,暴风雪等等……)需要操心的事情比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多。因为我在国内读了一个学术硕士,前两年的seminar,相对而言过渡得比较顺利,但在语言上(包括写作和presentation),海外博士项目要求会更高。


3、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或瞬间?


印象比较深的是疫情之前,我最后一次去办公室,在思考要不要把移动硬盘拔了带回家。当时想着估计1-2个月就能回办公室了,没想到直接在家办公了一年,再次回到办公室恍如隔世。



3

职业规划


1、面临诸多选择,为什么选择了从教?


相对而言,会计学博士目前主要的毕业去向还是找教职,也有少部分人去业界。从我自身而言,过去五年博士阶段的training都是在为找教职做准备,相较而言,找教职的准备更充分一些。


2、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,在校期间要做哪些准备?或者说要培养自己哪些素质和能力? 


如果是本科阶段的话,我觉得多尝试不同的可能性(比如业界)能帮助自己确认兴趣,也可以积极和老师还有学长学姐沟通,了解不同职业选择的优缺点。如果确认自己要做学术的话,可以多参加seminar、阅读paper、增加coding方面的能力,同时写作和presentation也很重要。


3、是什么原因决定去海外任教?应聘现在单位的过程是怎样?


现在job market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,其中也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,我当时投了很多package,海内外的教职都有考虑。一般找教职有三个步骤:投递简历-面试(线上/线下)- Flyout。Flyout的时候要报告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,和应聘学校的老师进行一对一聊天。一般而言,学校除了看pipeline以外,也会考虑研究兴趣和方向是否match。当然candidate在找工作的过程中,也会考虑是否和学校match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积极听取了自己导师和committee member的建议,帮我更好地准备和选择。



4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科研,对身份的转变有什么感想?对以后的生活有怎样进一步的规划?


感想就是:啊,原来老师出卷子考学生也不容易啊(哈哈哈)!这个学期教的金融系本科生的《中级财务会计》课,我希望自己金融+会计的教育背景能让学生更relate会计的重要性。今年是我第一次整个学期教课,有时候还是会手忙脚乱,希望熟练以后能更得心应手。


5、有哪些人、哪些事、哪些话对于您的学术之路有重要影响?


在学术之路上,很多人给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,经常感觉自己何德何能有那么多人帮助我。比如在光华读研究生的时候,我一直和麻志明老师合作,麻老师当时手把手地教我做研究。在毕业之后,麻老师还一直不停地给我提供帮助,我的第一篇publication也是和麻老师合作的。在NYU读博的时候,系里有两个特别productive的老师也是我们光华的校友,他们也一直在帮助我,他们的成功也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


6、对于想要从事学术的师弟师妹,有哪些建议?


Keep an open mind,多交朋友,多和别人交流。我自己感觉从读学硕到现在工作,不长的学术时间里有不少次非常郁闷的瞬间,每次都是靠和老师朋友交流survive下去。



4

生活与未来


1、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?


我总体而言还是一个比较佛+宅的人,理想的生活状态相比起现在可能就是,压力小一点,productivity能再高一点,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其他的兴趣爱好。


2、关于未来生活,有哪些期望和畅想?


期望和畅想就是能早日把working paper变成publications(哈哈哈,苦涩的笑)。

推荐阅读

海外任教 | 巴萃敏:我与光华这所“学术型”商学院

海外任教 | 何昕迪:永葆一颗少年的心,用国际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

学术启航预告丨本科校友彭程:海外留学及教职申请经验分享

暂别燕园四季,走向国际讲台 | 光华博士生马思佳任教荷兰蒂尔堡大学

刘海洋:90后光华学子执教伦敦政经

从光华求学到浙大任教,她是学术隧道里的追光者

我院博士生姚晶晶获法国里尔科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职

李燃:有意义的“燃烧”

我院博士生邹韬获澳洲国立大学教职!

媒体看光华 | 本土经管博士缘何屡获海外教职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